“退保理财”有猫腻,审慎投资多甄别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2-15 14:43:53
作者:退保,保险公司,保单,消费者,工作人员

近年来,常有不法人员冒充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合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分红补偿”、“保单核算”、“保单升级”等名义诱骗消费者到不法机构办公地点,以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为由劝说消费者退保,以“高额回报”诱导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这类骗局通常涉嫌非法集资,造成消费者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 

案例一



消费者张某购买某保险产品与保险公司发生争议,后在某网站上看到一则“代理退保”的广告,该网站称可以代理“全额退保”,代理先收取500元,若退保成功,再收取20%-50%的“手续费”。该平台要求张某签订“全权”代理协议,并要求其不得就投诉问题与保险公司协商处理。随后所有投诉沟通电话均由其平台代理人接听,代理人向保险公司索要五倍赔偿。双方协商不成,后诉至法院,法院未支持张某诉求。历时半年,张某维权失败,还损失了代理费、诉讼费共计上千元,也失去了及时沟通解决问题的机会。





案例二



消费者李某最近接到了一通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李某,其名下的这张保单收益太低,可以帮助转换成收益为15%的产品。在这位“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李某来到客服中心办理了退保。办理完退保后,“工作人员”又劝导李某签署了一份号称是“某日进斗金理财产品”的“转换合同”。几个月后,工作人员失联,理财产品无法兑现,李某才发现自己受骗,后经核实该“工作人员”并非保险公司人员,自己中了非法集资的圈套。






“退保理财”擦亮眼:

一、识别不法机构骗局。收到可疑邀约时,可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核实相关人员是否确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相关地址是否确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如发现疑似骗局情形,建议留存相关证据,及时通知被假冒的保险公司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警惕非法集资陷阱。承诺高额收益是非法集资案件的典型特征,建议广大消费者勿受“高额回报”诱惑、轻易将正常保单退保或质押、购买所谓“高息理财产品”或P2P产品、误入非法集资陷阱,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三、正确认识保险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人身保险主要是被保险人发生年老、疾病、伤残、死亡等情况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予保险赔偿。尽管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


在以“退保理财”为噱头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中,不法分子常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的保单信息,然后冒充保险公司客服人员,以高收益为饵诱骗保险客户提前退保,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此类案件犯罪手法新颖、欺骗性大、隐蔽性强,如不审慎甄别,极易掉入非法集资圈套中。在此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不要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小恩小惠打动,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终止保险合同,避免上当受骗。


【文章来源 :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版权为原创方所有,不代表本刊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新闻
三亚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服务介绍-(联系我们)  三亚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