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侠们醒醒吧!“炒鞋”风险已暴露 价格跌近90%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10 22:57:49
作者:

“一双鞋暴涨4倍”、“炒币已经是老年人,未来是属于炒鞋和炒裙子的!”……在财富神话的刺激下,炒鞋成为一场近乎疯狂的年轻人逐利热潮,甚至出现“K线图”、“云炒鞋”等金融花样。

近期,上海、深圳等多地监管部门相继提示要防范炒鞋热潮背后的金融风险。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多个App平台存在炒鞋现象。有的平台仍然可以分期付款来炒鞋,还有的平台花样翻新,出现预售、寄存等炒鞋新方式。

一些年轻人落入“炒鞋圈”

多位金融专家认为,球鞋不容易储存,稀缺性没有保证,消费者的喜好随时可能变化,还有很多假货充斥市场,并不适合投资。商业推手采用金融杠杆炒鞋,属于典型的“泡沫”,有的甚至是骗局。

记者随机调查了5款App发现,“毒”“nice”“Yoho!Buy有货”“get”这四个平台目前已经不支持分期支付,而“识货”App采取导流模式,直接跳转到淘宝店铺,仍然可以用花呗分期进行支付。

更隐蔽的是,“get”App在10月中旬虽然已经宣布暂停“乐卡分期支付”服务,但在其合作方“分期乐”的购物App上,“get运动潮流专营店”在售的球鞋仍然可以使用分期支付的方式。实际上,在“分期乐”App上,在售的球鞋都可以使用分期月供的方式支付,从2期到36期均有。

记者浏览一些论坛看到,选择分期方式炒鞋的主要是一些手头资金不多的大学生。“刷信用卡然后进行分期来炒鞋,最近行情不对,价格跌了不少,鞋市好像要崩,每天精神都在崩溃边缘。”北京一位大学生刘泽告诉记者。

炒鞋风险已开始暴露

记者加入“冲冲群”“一起扫货”等炒鞋群发现,“中签”“破发”“高开低走”等炒股、炒期货词汇,已经成了炒鞋客们交流鞋价行情的用语。在“nice”平台上,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当前市值”“当前盈亏”等数据。

为了刺激交易,有的平台搞起了寄存模式。记者在“Yoho!Buy有货”平台体验发现,购买一双球鞋可以选择寄存服务,把鞋寄存在平台的仓库里。这样,买家不必拿到实物,遇到涨价可以把鞋转卖给其他人。在这种“鞋不过手”炒作模式下,一旦出现问题,用户将面临“财物两空”的风险。

“nice”等平台还推出预售模式,预售是35天内发货,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买方或卖方取消订单则要交违约金,这就相当于购买“鞋期货”。记者在“nice”上看到,一款11月23日才会正式发售的球鞋,官方宣布的发售价为1399元,而平台上预售价格已经炒到了3000多。

上海一位炒鞋客告诉记者:“预售就是赌未来的价格走势。我前几天用1万多元的预售价格抢了10双鞋,到正式发售的时候市场价跌到了4000多元,亏惨了。”

实际上,击鼓传花的金融风险已经开始暴露。近期,几款热门球鞋的价格都出现明显回落。例如,10月中旬最新发售的一款耐克蓝丝绸球鞋,发售初期被炒作到1万多元,但目前已经跌到3000多元。11月以来,价格下跌的球鞋占比开始增多,价格较高点跳水20%、30%已是常态。据相关统计,跌幅最大的一款球鞋价格已经跌去将近90%。

炒鞋金融化需加强监管

上海市律师协会金融工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叶峰新建议,应对鞋类交易平台加强监管,审查平台的运营模式,严禁助长炒鞋风气的运营手段。

国家对金融化的操作平台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和资格审查等要求。而目前这些把鞋证券化的平台,由于是新兴事物,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

“应该在降低散户杠杆上做文章。”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朱峰认为,对于一些信贷资格不足、还款能力明显较弱的消费者,金融机构在对其发放消费贷时要严格审查其资质,使消费贷的发放环节变得更加规范,严禁大量杠杆资金用于炒鞋行为。

专家提醒,无论球鞋还是裙子等,年轻人有个性化需求是正常的,但由于在法律和金融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不适合盲目跟风投资。年轻人切勿跟风炒作,指望炒鞋、炒裙子等牟利的投机心理不切实际,容易落入陷阱,成为接盘侠。

此文来源于新华社

>相关新闻
三亚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服务介绍-(联系我们)  三亚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