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轮的生鲜电商因近期行业动态而受到关注。
日前,南都快消研究所记者留意到,阿里系旗下的易果生鲜“安鲜达”被曝出“欠薪”、“全面解散”等消息,虽然昨日易果生鲜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否认上述状况,但这也折射出目前生鲜电商仍持续处于“寒冬”。
据南都记者了解,即使行业模式出现分化,但目前我国生鲜电商仍处于融资频次金额走低、“烧投资人钱”的状况,而有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生鲜电商持续高成本的运营模式依然让行业带来压力,缺乏“造血”能力、“烧钱”仍然系行业常态。
安鲜达回应称没有解散计划
据南都记者了解,一名自称系易果生鲜“安鲜达”的员工在网上爆料,声称易果生鲜“安鲜达”已经连续两个月延迟发工资,“正常次月1日发,现在9月份的10月15日发,10月份的11月30日发”。
在被传出疑似欠薪之余,围绕着易果生鲜“安鲜达”“解散”的传言也在社交媒体中被议论纷纷,其中有消息指,易果生鲜“安鲜达”或于“2019年10月底开始全面解散”,“大量员工于双11前夕办理离职手续并积极寻找后路”。
针对“安鲜达”面临全面解散及易果生鲜拖欠员工工资传闻,昨日南都记者向易果生鲜客服及前台采访求证时,对方一开始表示“不清楚”,“不知道”,但在昨日下午,易果生鲜“安鲜达”方面一名自称系媒体对接负责人向南都记者来电,称“公司经营一切正常”。
上述负责人回应南都记者称,经其人力资源部门核实,“安鲜达”正式员工工资发放已完成,不存在迟发员工工资之事。而关于疑似有员工爆料易果生鲜工资迟发之事,她表示,爆料者应该“为部分易果生鲜劳务工,这部分劳务工所在的第三方可能会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的情况”。
而关于安鲜达或于2019年10月底开始全面解散的传闻,对方表示安鲜达运营正常,没有“解散”的计划,存在部分人员变动的情况是因正常的业务调整要求。
南都记者透过天眼查数据了解到,“安鲜达”系上海易果生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易果生鲜)的全资子公司,南都记者留意到,易果生鲜迄今共完成7轮融资,其中阿里巴巴及其旗下的云锋基金分别参与了易果生鲜A轮、B轮、C轮的融资,且均为领投方,而从公司实际控制权上,阿里巴巴通过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持有22.52%股权。
当然,在“阿里系”入主后,易果生鲜此前除了在C端(对消费者)发力布局外,也在B端为包括盒马、大润发、猫超生鲜、饿了么在内的阿里新零售业态提供供应链支持,不过在去年12月24日,阿里宣布,易果将此前负责的猫超生鲜运营转交给盒马。
而在今年7月,有媒体称菜鸟和天猫正式切割掉安鲜达,“与安鲜达划清界限”,对此易果生鲜方面表示“函件内容并非安鲜达官方公示”,“终止合作”等信息“是不准确的”。
行业投融资频次、金额逐年下降
虽然易果生鲜单方面“辟谣”欠薪和解散的传闻,但据南都记者了解,近期生鲜电商的“寒冬”依然持续。南都记者发现,相关生鲜电商平台经营困难,实际上也与融资等方面息息相关。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19年1至3月,发生在生鲜电商的融资次数逐年走低,2018年全年生鲜电商融资次数仅为22次,相较于2015年最高峰的67次约合三分之一;而就融资金额方面,去年生鲜电商投融资金额约合51.1亿元,虽与2017年的融资总金额相近,但仅为最高峰的2016年的92.9亿元的55%左右。
宏观面上的融资频次、金额节节走低,而在微观面上也反映出生鲜电商行业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包括美味七七、菜管家及海吉星商城至少超过17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另外部分大型和巨头生鲜电商也难免阵痛。
据南都记者了解,今年5月31日,营业不足8个月的盒马鲜生昆山新城吾悦广场店宣布停业,据悉这也是盒马鲜生自成立三年以来,首次出现关店的情况;而在今年1月,广州生鲜电商“食得鲜”因亏损、资金链断裂且欠下大额债务,以致该公司线下部分门店被迫关门。
除上述两家公司外,曾被称为“亚马逊在华投资第一家的生鲜电商”美味七七也在今年4月向员工发布清算公告,并成立清算委员会准备破产清算。据南都记者了解,美味七七因为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其在2016年7月就已宣布暂停营业。
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生鲜电商依然有较为浓厚的互联网经济属性,因此依靠资金链运作也是目前行业的常态,自身“造血”能力较为缺乏,与此同时,受制于成本、物流、资金等原因,发展一直不算顺利。从2012年开始,生鲜电商崛起,在数年时间里已经经历了几轮的调整与洗牌,在全国4000多家的生鲜电商中,真正实现盈利或者持平的只有10%左右。
运营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平台吸引投资方
虽然4000多家生鲜电商盈利或持平目前仅10%左右,但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在运营模式上,过往以B2C为主营方式的生鲜电商已出现分化,例如以产地直采+垂直供应链的京东生鲜;自营总仓+社区前置仓的每日优鲜;O2O+B2C模式的本来生活;到店+区域性O2O模式的盒马鲜生;线上+线下门店百果园;以及以O2O模式为主的美团买菜等。
当然,在模式分化之下,投资方也开始对生鲜电商产生兴趣。以本来生活为例,今年10月本来集团宣布已经完成D1轮2亿美元的融资,明德控股领投,北京电商投资以及老股东鼎晖资本、高榕资本等跟投,而这笔融资的用途,正是用于将投向本来集团的O2O+B2C生鲜新零售模型。
而在2018年,以水果作为主营业务的百果园在去年1月11日,宣布完成B轮融资15亿元,据消息称投前估值85亿元。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业经营与互联网化、金融与资本化、赋能型生态以及科研培训,同时打造果业生态圈。
行业模式出现分化,这是否意味着生鲜电商开始有“造血”的能力?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现有生鲜电商的模式来看,“烧钱”依然是现有的行业“主旋律”。此前曾在生鲜电商负责运营,现为某大型农产品企业担任高管的王明(化名)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即使模式出现分化,目前大部分模式的生鲜电商存在客单价低、利润低、运输和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持续烧投资人的钱”的情况仍然系行业存在的现象。
王明从品牌供应商的角度来看,生鲜电商系“第三梯队渠道”,原因在于这些生鲜电商平台对产品的补贴,有可能会拉低品牌的定位与价值。
同样对“促销补贴增加运营成本”持相同态度的,还有广东某肉类生产企业负责人,其认为通过部分让利促销来带动平台上的其他生鲜购买,这种高成本的投入对生鲜电商渠道带来一定压力,“尤其是现在肉类、禽蛋类生鲜产品价格仍在高位,有时候甚至供货短缺,对于生鲜电商尤其是重资产的生鲜电商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
虽然生鲜电商目前暂未被业界看好,但有人士也对行业保持谨慎乐观,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曾向媒体表示生鲜电商的生存,主要是具备差异化服务和竞争优势,并彻底形成用户习惯,但是生鲜电商为了抢市场,还会持续较长时间“烧钱”。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特此鸣谢!
转载声明:请遵守CC协议,转载不注明来源上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