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人员把理财产品说成国债困苦用户 忽悠出大纠纷
上海银行又惹一大麻烦,理财经理忽悠用户,把理财产品说成属于“国债”性质,无风险,把用户坑苦了。
根据媒体报道,一个家族的两名亲戚共同上海银行罗城支行购买了“财通”理财产品。其中,一人名下买了110万,另一个人买了100万。一年后,银行理财经理推荐了另一款期限为一年的理财产品“鹏华”,此人又表示,该产品属于“国债”性质,无风险,并承诺年息5%,我和姐夫共购买了100万元。
2017年12月,“鹏华”理财产品到期后,用户发现到账年利息只有1.4%,与承诺相去甚远。
2018年6月,另一款理财产品“财通”本该到期,奇怪的是,当时该款理财资金只有51%到账,那剩余49%资金去向何处?理财经理给的回复是,国家出台新政策,所以只有51%到账,而且“财通”还要再顺延一年才到期。他还强调,由于股市市场不佳,所以“财通”利息很低。这时,用户才明白,原来自己买的是投资股市的理财产品,根本不是国债。
2019年5月,“财通”理财产品终于到期。原本110万的本金缩水成96万多。一年半理财产品莫名变成两年半,不但没拿到承诺的利息,连同本金还亏损十几万元。
当被问及能否提供购买两款理财产品全程录音录像时,对方表示已超保存期限,因而无法提供。最终,上海银行给出的调解方案是,补偿2万元给金女士。金女士表示不接受。
这种银行忽悠用户购买理财产品的还不少,2018年,上海虹口区人民法院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及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判例是钱某某在,在沪上某银行开户时,银行让他做了一份《评估问卷》,对其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钱某某的风险承受能力属于“激进型”,钱某某还在测评上签了名。
2015年5月8日,老钱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银行客户经理贺某向他推介了一款基金理财产品。听了贺某的介绍,老钱“心动”了,当即就在银行柜台申购了这款基金理财产品,总额50万元。2016年3月1日,老钱赎回了自己购买的上述基金,余额为27万余元,亏损22万余元。短短一年不到,50万元就亏了近半,钱某某越想越伤心,起诉该银行,最后,法院各打五十大板,判银行赔10万元。
内容来源:运营商财经网
八卦叨/文
- 2025年五一“上四休五”调休攻略:这样拼假可连休9天!2025-04-21 06:04:13
- 中国黄金基础金价格多少一克(2025年4月21日)2025-04-21 06:04:56
- 编程猫,有恃无恐2025-04-03 08:04:07
- 叶国富开启永辉超市“Boss直聘和Boss直谈”模式2025-04-03 08:04:28
- 被不卫生的水泡过的饮料不要喝:容易引发肠道疾病2023-08-02 05:08:17
- [期货]今日苹果期货价格行情一览表(5月4日)2023-05-10 06:05:13
- “富客金邦”运营模式涉嫌违规 谨慎投资2023-03-08 0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