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质疑!仁和药业走上了微商贴牌的不归路?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08 19:12:55
作者:药业,产品,亿元,字号,研发

在日前捉销师曾发布《仁和芭瑞雅能治病?消字号产品的市场乱象》一文。

文中显示,2017年7月,仁和授权香港芭瑞雅国际美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紧润抑菌液独家运营商,授权期至2020年6月30日。

仁和芭瑞雅由仁和药业生产,香港明星李彩桦代言专门针对女性私护的一款产品,许可证号:赣卫消证字(2017)第0004号。

从现有资料来看,芭瑞雅私护用品属于消字号产品,品牌所有方是香港企业,仁和药业授权运营。

虽然是属于消字号产品,但是芭瑞雅遍布网络的功效宣传却令人咋舌。

从以上宣传中称,仁和芭瑞雅对于各种女性疾病有作用。

仁和芭瑞雅只是一款消字号产品,而消字号和国药准字号有着本质的差别:

1、消字号仅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而国药准字号是真正具备疗效的药品。

2、消字号仅有消毒功能不具备治疗效果,而国药准字号以治疗作用作为首要目标,具有针对性治疗功能。

3、消字号产品的许可证发放与管理仅由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时间一个月,检测指标主要为杀菌作用,审批费用仅数千元;而准字号则专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且要经过药理、病理、毒副作用测试和临床验证等一系列环节,在确保安全有效的情况下才可能批准,整个过程通常需要5-10年,费用也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

4、二者在工艺方面的生产条件不同。

关于这一点,相信无论是仁和还是芭瑞雅品牌方都应该很清楚,审批流程简单研发成本低可能是消字号产品充斥市场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消字号产品相比药品监管更宽松,更有利于市场运作。

被芭瑞雅和维洛爱刷屏的微商朋友圈广告。推广直白,少儿不宜。

号称能壮阳的维洛爱可能只是普通食品。

消毒产品能治病,普通食品能壮阳,如此夸大宣传无非是为了招收代理。

对于香港芭瑞雅的宣传手段和市场运作模式,仁和药业不可能不知道。

其实关于仁和药业贴牌微商产品的新闻案例屡屡发生。

图片资料来源于企查查APP

仁和药业成立于1996年,法人梅强,大股东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6.27%。

屡遭质疑模式涉传

早前,捉销师曾发布《仁和集团旗下仁和小红膏涉嫌传销》一文,文中披露:2017年4月1日仁和集团与娇诗琦联合研发,大力发展微商事业,发布全球唯一一款红色藏药膏药——仁和小红膏。

仁和小红膏代理商提货标准如下:

仁和小红膏全国统一零售价108元/包(6贴/包;60包/箱)

体  验  级:投资288元购买3包,提货价96元/包;

代  理  级:投资4800元购买1箱,提货价80元/包;

皇冠代理:投资3.6万元购买10箱,提货价60元/包;

合作伙伴:投资27万元购买100箱,提货价45元/包;

股       东:投资114万元购买500箱,提货价38元。

代理级别越高,产品单价越低,收益越大;可自行招募代理赚取差价。微商销售团队包括V咖国际、飞跃团队等。

还有微商团队魔娅国际携手仁和集团推出的魔娅仁和泉色调理贴,四级分销的代理制度、靠吸收代理获取积分享受股东分红、消字号产品却号称治疗各种妇科疾病。

仁和·泉色调理帖代理制度

仁和·泉色调理帖股东奖励计划

除了仁和小红膏、芭瑞雅、魔娅仁和泉色调理贴,益阳春、小绿瓶等诸多产品都采用类似“层层分销+奖励”的微商营销模式。

仁和集团和多少微商达成了合作呢?截止2017年年中,触电会创始人龚文祥称,“仁和微商策略不错,她们已经和10几个10万微商团队合作,目前仁和微商没花一分钱,已经有100万人以上微商团队,资源整合。”

 

仁和药业主要生产销售中西药、原料药及健康相关产品,主营产品包括仁和可立克、优卡丹系列、妇炎洁系列、大活络胶囊、闪亮滴眼液、清火胶囊、正胃胶囊等。

2018年,公司营收44亿元,主要来源于药品和健康产品。其中,药品实现营收38.6亿元,毛利率为41.7%,健康相关产品实现营收4.97亿元,毛利率为48.8%。公司药品板块是其主要的营收和利润贡献点。

在药品板块,仁和药业旗下子公司江西仁和药业、仁和中方医药贡献了大半收入,两家合计营收25.2亿元,净利润3.3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净利润57%、65%。

江西仁和药业产品主要为妇炎洁、优卡丹、仁和可立克,仁和中方医药主要产品包括克快好、闪亮系列、肾宝胶囊等。

不过,这几款主力产品均已上市多年。妇炎洁于1999年上市,距今已有20年;优卡丹品牌则诞生于2002年,上市已有17年;仁和可立克和闪亮系列品牌均诞生于2003年。

而在这之后,仁和几乎没有重磅知名品牌推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药发展、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等大环境下,大多传统药企纷纷加快转型、进军新药研发领域。

同样作为传统药企,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在官网致辞中称,“‘打造高科技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是仁和重点的战略方向。”

但结合仁和近年来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和进展,这样的表态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自黑”。

仁和药业近年销售费用及研发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仁和药业财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整理仁和财报数据发现,今年前三季度,仁和药业研发费用约2550万元,占营收比重约0.7%;2017年、2018年,仁和药业花在研发上的钱也微乎其微,占营收比重都不超过1%。

仁和药业宣称,公司十分重视工艺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但创新药研发却几乎没有涉足。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产品研发及注册方面,公司仅有3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分别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格列齐特缓释片及叶酸片,以及3个化药4类品种,多处于临床前药学研究阶段。其余均为中药品种,均处于物质基准研究阶段。

研发吝啬,但在营销方面,仁和出手阔绰,销售费用在过去四年间翻倍。2018年的销售费用高达7.78亿元,约是同期研发费用的26倍。今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也已高达6亿元。

仁和药业2018年度人员构成

在人员配置上,仁和同样以销售为中心展开。根据仁和药业2018年年报,公司员工总人数7362人,其中销售人员有4523人,占比超过62%。

由于多年洗脑式广告的轰炸,在消费者心中,“仁和”牌一定意义上依然代表着可信赖的知名大牌。仁和药业也在想方设法开发这块招牌的价值。

而仁和药业对“仁和”这一招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将来会给品牌方带来什么恶果?捉销师将持续关注。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三亚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服务介绍-(撤稿申请)  三亚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