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传销这种“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10 23:26:00
作者:传销,心理,概率,效应,沉没
1040传销这种“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多维度的心理归因 传销人员如此不理性,有社会心理原因,也有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矫治对策。 社会心理归因。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一夜暴富,出人头地”的梦想是传销行为屡禁不止的首要社会心理、思想动力。传销组织的厚利引诱,正是利用了部分人好逸恶劳的本性,紧紧抓住渴望暴富的心理弱点。 盲信心理。感情维系是人际交往的主要纽带,人们对亲人、熟人理性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不假思索地盲目信任。那些狂热的传销信徒对暴富信心满满,固执地用亲情挟持亲人加入他们的组织。目标人物在诸多情绪的影响下,往往难以招架,陷入盲信、盲从状态。 片面自尊及赌徒心理。传销狂热分子之所以“死不回头”,一是死要面子的片面自尊心理作怪。二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赌徒心理作怪,许多人倾其所有投资资本运作,只能破釜沉舟,以赌徒的心态再押上人格尊严、亲情友情等全部筹码,没有退路,只能越陷越深。 寻求平衡的补偿心理。对传销活动的盲信加上赌徒心理,使传销者执迷不悟。一旦识破骗局,他们又会有强烈的受害感,产生一种极不平衡的心态,这也刺激他们利用亲情友情“拉人垫背”,从中寻求心理平衡,借以补偿经济损失。 个体心理归因。在传销组织的谎言诱惑和心理操控下,有的人能够抵御诱惑、全身而退,有的人甘愿受骗、狂热追随。在同等诱惑条件下,人们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其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心理。对传销易感和固执的人们,大多有以下个体心理。 低概率高估。投资不到7万元能获取千万元回报,如此高回报,相对于正常的投资而言,当属低概率事件,其可能性趋向于零。然而,对于有低概率高估心理的人们而言,“小概率赢大钱”比“大概率赢小钱”更吸引人。更何况在传销组织蛊惑及各种心理效应综合影响下,这个近乎于零的低概率事件,在他们眼中概率高达百分之百。 证实偏见。证实偏见心理使人们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证据。痴迷传销的人,狂热信奉传销理念,对于政府的正面宣传、媒体的曝光等这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羊群心理。人们对传销的易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羊群行为这一心理效应。根据羊群心理的机制,如果对传销理念的认可还不足以使他们决定加入,那么促使他们决定加入的就是模仿行为,他们通过考察其他人的决定而作出相应的决定。 沉没成本。传销之路并非满地黄金,其中绝大多数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他们为什么没有及时止损、退出?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起作用。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某一事情时,不仅看这件事的效益,还要看过去的投入。这些已经存在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效应使人们沉湎执着于过去在金钱、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不想退出,也难以退出。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理论认为,当个人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效应。在禀赋效应作用下,那些对传销活动投入大量沉没成本的人,就会将传销活动视为自身事业,即使发现亏损也不愿退出。 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喜欢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因为虚假同感偏差,传销人员在他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还自以为“我这是为他(她)好”。 低概率高估、证实偏见和羊群心理使人们对传销易感,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传销者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纠结状态,固执地痴迷传销。 传销易感和固执,导致传销屡禁不绝,横行泛滥。这些身陷传销的人一旦大规模陷入绝望,极有可能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因此,要重视传销人员的心理矫治。

1040传销这种“病”,还有药可以救吗?文章来源: 反传销365,特此鸣谢,转载请注明来源上。

>相关新闻
三亚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服务介绍-(撤稿申请)  三亚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